您的位置:主页 > 国际教育 > 新闻


文化为魂,血缘归汉,一脉天骄瞩世妍 ——记国际部高一学生闽南客家文化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17-11-17 浏览:6134次  作者: 本站编辑

卷首语:

        在厦门碧海蓝天间呼吸雀跃的这些日子里,击中郑中学子内心的那些瞬间是唱不尽骨肉情长的鼓浪屿,百年坚守厦门关的胡里山炮台;是古老神秘的客家土楼群,依山面海、雄伟壮观的南普陀;是一碗清香茶,一朵鸡蛋花,一座城市的繁华……这些可爱、动人的瞬间,让人想要留在硕果飘香的秋天,像厦门人一样诗意的栖居。

       11月8日至11日,郑州中学国际部高一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前往厦门、龙岩,开展客家文化探秘之旅暨秋季研学旅行活动。国际部师生在鹭岛,与天风一起行吟,与海涛共同歌唱;在变迁的时空中和特定的环境里,以文字为工具,以视觉文化为辅助,自由地表达着自我。

        初识厦门:南国印象

       “天高海阔水无垠,浮玉明珠满目陈。”厦门,是优雅绮丽、风姿绰约的海滨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然而,厦门不仅仅有一望无际的大海,还有连绵起伏的山峦、笔直耸立群峰,“海外青山山外海,凭高纵目气增豪”便是清代诗人黄日纪对厦门胜景的描绘。

        厦门的秋与北国的秋有很大的不同。纵观北国,秋味已非常醇厚、浓郁,不是在展现着毛泽东笔下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烂,就是在演绎着屈子笔下“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伤感。然而,此时厦门的秋味很淡。天空湛蓝,白云朵朵,道路两旁绿树如茵,凤凰树红得艳丽,三角梅正尽情盛开。你如果不仔细寻找,是发现不了秋的足迹,正如郁达夫先生所说,对于南国之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够”。这样的反差,也让同学们心里泛起了点点涟漪,促使同学们感受并用语言去诉说南国之美。中加班的牛嘉文同学在游记中写道:“我发现了厦门这个城市的美丽之处。温暖的气温,湿润的空气,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孕育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路上的绿化带总是会出现香蕉树、椰子树等一些热带植物的身影,而且每一颗树都枝繁叶茂,这使厦门的街景充满了生机;即使是路边上的一些高墙,也都有爬山虎充斥着,而就连路边高压电箱,也有着绿色涂鸦。可北方的城市,拥有更多的,只是数不清的水泥森林,在这‘森林’之中,只有星星点点的几片绿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若隐若现。”

        遇见永定土楼:客家人历史的见证者

       “青山云外生,土楼岚中出。”游学的第一站是永定高北土楼。

        在芭蕉如林的沟壑高地和依山傍水的山谷中,散布着数万座以土夯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风格独特的古老民居——客家土楼。说到土楼,人们总会联想到那建造土楼的客家人。

       “客家”一词可谓是一个饱含迁徙和苦难字眼。这里的“客”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客,是“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是“山遥水阔身为客”的客。不过,客家人也有自己的根脉和历史。永定的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来自中原。他们或因频发的战乱,或因肆虐的天灾难,不得不携妇将雏,背井离乡,一路上经霜历雪,披荆斩棘,用坚韧毅力、勇于开拓、团结友善谱写着南国山村之歌。“永定”二字寄寓的便是客家人希望永远安定、不再漂泊的美好愿望。永定人简福海认为,客家人在异域变为主人后,依旧称自己为“客”,“是一种流浪身份的谦卑,一个异域家园的感恩,一份历史根脉的守望”。

       客家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它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建造的温暖而诗意的居所,是客家历史的见证者,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可是,土楼展示的不仅仅是客家文化,还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这些土楼依山傍水而建,并与天地与青山绿水与梯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神奇、古朴的画卷,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民居理想。这些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土楼,仍然屹立在闽南这片土地上,坚如磐石,屹立不动,像极了客家人的精神。

        面对一座座有漫长岁月的土楼,同学们发出声声惊叹,对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美2班的李柏霖同学感慨地说:“淡蓝色的天空下,我情不自禁的用手轻轻抚摸着它这足有千年历史的斑驳的外皮,那一刻我像是在和时空对话:我耳边迸出战马的嘶鸣,炮火无情的轰炸声,眼前是流离失所的人民在举家南迁。那次南迁不是候鸟春去秋来的欢快,而是背井离乡的无奈,是不再归来的悲情。我可以想象的出他们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在南方游荡,他们经历了近几十年的磨难才根扎南国。他们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他们是客家人。望着这座矗立着的土建筑,我不禁为客家人的智慧而感到惊讶,也为他们不辞辛苦来建立这座建筑而惊叹。”

        同学们通过观赏方圆土楼高大雄伟外形,了解土楼的内部构造,品读着门两边的楹联家训,聆听动人的土楼故事,明白了历朝历代的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敬祖慕宗的深厚文化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登上鼓浪屿:邂逅最美好的时光

“街巷宅邸万国风,似诉旧时繁华梦。”鼓浪屿得名于明朝,因其岛上有一块礁石每天在涨潮时被海浪击打发出鼓声,得名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岛上鲜有中式建筑,大都是西方建筑,站在一处便是一段历史。站在岛上,你会看到绛红色的砖块,黛青色的瓦片,浓绿粗壮的榕树,边弹尤克里里边唱歌的街头歌手……

        鼓浪屿是让人沉醉的沃土,醉人的或许是四周茫茫大海的缥缈美,或许是而无车马喧的宁静美。中美1班的汪芳妮写道:“古人云:秋水共长天一色。海也是一样的。鼓浪屿边的海水属于东海,极目远望,辽阔无际的水域被一条缥缈的白色雾带笼罩,与天空相连。远处影绰的山影诱人幻想:也许这就是人间的蓬莱,也许在那我不可抵达的山间,会有闲云野鹤恣意游荡。”正是在这静谧之地,舒婷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致橡树》,林语堂与西洋生活进行了初次接触,巴金先生找到了他难以忘怀的南国梦。

        鼓浪屿是让人愉悦的,悦心的或许是那风格多样的万国建筑,或许是那古朴精美的钢琴。中加班朱伟嘉同学写道:“人为一段情而活,我为一片景而悦。古希腊三大柱式、哥特式尖顶和门窗、罗马教堂的十字廊、英式落地门窗、西班牙尖叶窗、闽南建筑,筑在交错的小巷之中。一座座古建筑迎面而来,一种种风格映入眼帘。这古老的建筑,哪怕颓败了,也别有一种动人的味道。”

        鼓浪屿是让人动情的热土,所谓的情便是那炙热的爱国情,所谓的情便是那世事沧桑情。中美1班的张小亚写道:“风格迥异的房屋内饰和外观真叫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可又有几人明白这岛上的往昔,有喜有悲,岛上的别墅大都是富商或是外国政府投资建造,百年来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改革开放,最早的住户早已不在人世,留下的一幢幢房屋默默地记录着一段段历史。原日本领事馆下的冤魂,林鹤寿曾梦断的八卦楼,爱国华侨李清泉旗下的李家莊……记录着这个岛上百年来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走进南普陀:体悟佛教文化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层峦叠翠的鹭岛名山五老峰南麓,依山面海而建,风景秀丽。整体布局中,以中轴线上的主殿为中心,高低俯仰相从,参差错落有致,富有民族风格。主建筑天王殿、大雄宝 、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等,多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如龙腾空,屋脊镶有“九鲤华龙”、“麒麟奔走”,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再以石构围墙将全寺建筑环抱起来,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显示出南普陀雄伟壮观的气势,佛法无边的威严。寺院中供奉着笑容可掬的弥勒佛,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覆掌按杵而立的韦陀菩萨,宗教气氛浓烈。

        同学们或是仔细聆听南普陀寺的历史变迁,或是在观赏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或是与同伴探讨佛教文化。中美2班的毕骐龙同学对信众拈香礼佛进行了思考,他在游记中写道:“出大雄宝殿,殿前一香炉。人皆争往拈香而拜,呜呼!香客渺渺兮,人皆趋拜,而内几人礼佛?几人式佛焉?神州信众亿人,口诵经者多,明经大者少。比黄口念《诗》何如?空求凡物耳!”

         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胡里山炮,看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炮台——“克虏伯大炮台”,与历史进行了对话;乘车游览了由宽阔大海、金黄沙滩、黑色路面、如茵绿树构成的美丽海滨走廊彩色环岛路;参观了体现典型闽南侨乡建筑风格的集美学村,在琉璃瓦盖、龙脊凤檐、雕梁画栋中体验着闽南文化……

        短暂的游学虽然结束,然而厦门这座有着多样文化和璀璨人文的城市,仿佛一方洁白清新的手帕,泊在同学的心海。孙尊阳同学欢喜地说:“闽之好,不思郑也,若长留于此,何乐而不为?”

       “读万卷书,行眼里路。研学旅行是郑中学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求知模式,是完善自我修养的途径。同学们在游中领略自然风光,走进人文景观,触摸历史脉搏,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砥砺了品质、提升了人文情怀。”郑州中学校长助理、国际部政教处主任田玉宝说。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是国际部继“郑中儿女寻儒风,青春作伴走泰山”、“醉美江南,你我同行”、“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云舒云卷醉黄山,白墙黛瓦别有情”之后又一大型学习实践活动,这对于国际部构建系列游学文化体验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秉承为学、创新的理念,本次活动继续运用国际文凭中学项目跨学科教学与学习指南指导活动组织实施,涉及语文、英语、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写作、旅游、摄影、历史、地质地貌等多个知识领域。按照游学前、游学中、游学后三个阶段,学科指导教师将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业指导,随后国际部将做好学生游学作业的评估工作和成果展示活动,为本次闽南客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版权所有@郑州中学 技术支持:兴弘海科技

备案信息: 豫ICP备05014585号-1

地址:郑州高新区樱花街2号

邮编:450001

校长邮箱:zzmiddleschool@163.com

电话总机:0371-67980684 63262303

招生办:0371-56526569 56526570

招生办:0371-56526601

初中部:0371-67980802

高中部:0371-56526580

国际部:0371-56526559

党政办:0371-5652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