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热点 > 校园新闻


我的荣耀时刻|匠心 · 守望 · 耕耘

发布时间:2025-09-11  浏览:49次  作者: 本站编辑

编者按: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集中展现我校教师立德树人、敬业奉献的新时代风采,学校新闻中心特别推出“我的荣耀时刻”系列报道。通过挖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与高光瞬间,生动呈现他们在三尺讲台上的坚守与创新、在学生成长中的引领与陪伴,旨在树立先进典型、传递榜样力量,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校园氛围。我们期待,通过这些鲜活的“荣耀时刻”,激励全体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为加快推进学校高品质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致敬每一位点亮未来的筑梦人!

七年级地理组教师徐黎姗.jpg

七年级地理组教师徐黎姗

那束讲台上的光,照亮山河与人心

  站在2022年“河南好人”的颁奖台上,聚光灯轻柔地洒落在肩头,我的思绪悄然飘回了二十八年前的那些日日夜夜。

  那时,我刚成为郑州中学首届班主任,清楚记得,1997年9月,第一届新生开学的日子,那天,通往学生公寓的小路坑坑洼洼,几乎无路可走;学生宿舍楼内,许多房间连床板都未配备。我们几位老师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宿舍的床板搬给学生使用。夜深人静,查完寝后我们无处栖身,只好回到教学楼,在琴房里打地铺。我深知,从那天起,我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束想要照亮孩子前程的微光。

这微光,在每一天的课堂:

  是清晨微笑着走进教室,衣裙翩翩、神采飞扬的充盈;是俯身为学生指点地图上每一道山川河流时,那双发亮的眼睛;是即便嗓子沙哑,也坚持不用麦克风,唯恐噪声扰乱学生思绪的执着——那一刻,我非但在授课,更在点燃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想象。

  这微光,是喊了二十余年的“姗姐”,“它不只是孩子们对我的称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姗姐说清楚了吗?”“答对了是正常的,答错了是超常的。”“看着姗姐,让姗姐接收到你们的Wifi信号啊!”……是孩子们搜集的我的经典语录。姗姐会因为失误真诚地给孩子们道歉;会允许孩子们在最后一节课饥肠辘辘的时候悄悄吃点东西;会鼓励孩子暴露自己的不足,大声说:“这个我不知道”;孩子们的每一次豁然开朗、每一个奇思妙想,甚至偶尔的调皮和小错误,都构成了我教学生涯中最珍贵的风景。是他们,让我的每一天都充满活力,让我的工作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如今,我在郑州中学已经度过了二十八个春秋。我深刻领悟到教育家精神,是痴心、恒心和暖心,更是用生命点亮生命的朴素信仰。

  那束微光,亦是荣光,它映照在孩子眼中如星辰般璀璨,燃烧在我心里如火光般炽热,是我们彼此温暖、共同闪耀的每一个昨天、今天与明天。未来,就让我以山河为墨,以爱心为笔,书写更加精彩的师者篇章!

七年级道法组教师齐安敏.jpg

七年级道法组教师齐安敏

感知生活的温度,读懂家国的重量

  当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证书递到我手中时,指尖传来的温度,让数月来围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备赛的疲惫,瞬间化为滚烫的荣光。

  作为郑州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始终认为,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停留在课本上,更要扎根生活。备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时,我摒弃了传统说教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清晨跟着环卫工人清扫街道,正午蹲在工地和建筑工人聊盖房子的辛苦;傍晚走访社区网格员听他们守护邻里的故事。学生们用镜头记录劳动者的汗水,用笔记下“平凡岗位也能护家国”的感悟,这些真实体验成了课堂最生动的素材。

  比赛当天,我把学生的采访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当画面里环卫工人笑着说“把城市扫干净,就是我的责任”时,台下评委眼中泛起的光,让我知道这份对“匹夫之责”的具象化诠释走对了。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教学能力的肯定,更印证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从生活中来、到责任中去”的教学初心。

  未来,我会带着这份荣光继续前行,让学生在触摸生活、对话劳动者的过程中,真正读懂“家国”二字的重量,让“匹夫有责”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七年级生物组教师马伟超.jpg

七年级生物组教师马伟超

触摸自然的课堂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始终相信,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课本之外。让我真正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荣光的,是一节普通的校园植物调查课。

  那是个秋日的午后,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了校园操场南侧的花坛与林荫道间。没有枯燥的板书,只有亲手触摸的叶片、仔细观察的花瓣。我教他们用放大镜看叶脉的纹路,教他们记录植物生长的环境,更鼓励他们提问——“为什么松树冬天不落叶?”“这种小花为什么总开在草丛低处?”孩子们的好奇心像春日新芽般破土而出,叽叽喳喳的提问声里满是对自然的热爱。

我以为这只是无数堂课中寻常的一节,直到多年后,收到一封毕业生的信。信里说:“老师,我至今记得那个下午,您教我们认识的第一株植物的名字。那节课后,我开始留意路边的花草,发现了世界隐藏的美好。原来生物不是课本上的文字,是真实可触的生活。”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师的荣光从不是站在讲台的瞬间,而是用一节课的光,照亮学生往后漫长岁月里的热爱与好奇。这封跨越时光的信,便是我作为教师最珍贵的勋章。


微光成炬时

九年级  英语组  王辅

  “Camus”——听见这声熟悉的呼唤,我抬眼,撞进一双亮闪闪的眸子。门口立着的少年,依旧是瘦瘦的身形,却拔得高了不少,脸上还是那抹灿烂的笑——是刘益甫。他白衬衫袖口随意挽着,手里拎本精装书,封面作者栏“刘益甫”三个字,挺拔秀气,和当年作业本上的字迹如出一辙。

  “老师,我来看看您。”他笑着走近,眼里的光比从前更亮。这一瞬,记忆忽然翻涌:初见时,他还是个瘦小腼腆的男孩,攥着磨得发毛的课本,小声说自己能考进郑州中学,觉得“像做梦”。我当时拍了拍他的肩:“你本就很优秀,该去更大的舞台。”

  后来的三年,课间总见他追着老师问问题,作业本上的批注写得比笔记还密,连草稿纸都排得整整齐齐。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虚心凑到老师身边请教,眼里的执着,像株使劲往光里长的苗。再后来,他真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成了当年自己憧憬的“大舞台”上的人。

  “您当年说‘知识能铺路’,真没说错。”他把手里的书递过来,是本签了名的论文集,扉页“致引路人”四个字,墨迹温厚。他说现在常给外国教授当翻译,组了乐队办过演出,这本论文集也快出版了;又拿了奖学金,全捐给了希望小学的图书馆。“就想让山里的弟弟妹妹知道,读书真能走很远”——这话,和他当年趴在课桌上小声说的一模一样。

  阳光透过窗,落在书页上,暖融融的。忽然就懂了这份职业的重量:教育从不是孤灯独照的坚守,而是无数微光彼此呼应的奔赴。我们种下的每一颗善意的种子,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破土而出。那些曾以为遥不可及的改变,就在日复一日的倾听与陪伴中悄然生长。当我们愿意俯下身,用耐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微光,这些星星点点的微光终将交织成璀璨星河,照亮他们,也温暖着我——这或许就是身为班主任,最珍贵的生命馈赠。

八年级语文组教师郑变变.jpg

八年级语文组教师郑变变

笔尖亮起的光


  记得刚工作时,我总执着于课堂上的妙语连珠、讲台下整齐划一的掌声,追求教案里工整的批注。直到遇见小航,才读懂这份职业更深的重量。

  这个总把“我不行”挂在嘴边的男孩,连课堂发言都要攥紧衣角。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他在作文里写下对故乡细腻观察的文字,那些文字像带着泥土的温度。我把他的文章贴在教室的“星光栏”里,课后和他聊起故乡的草木,鼓励他试着给杂志社投稿。

  从最初的反复修改、不敢署名,到后来主动分享创作思路,小航的笔尖渐渐有了力量。半年后,他的散文竟发表在市级刊物上。那天,他把杂志递到我面前,声音有些颤抖却格外清晰:“老师,原来我也可以写好。”

  看着他眼里褪去怯懦,多了份自信和笃定,我忽然明白:语文教师的荣光,是用文字为桨,载着年轻的心灵穿越古今;是以语言为炬,在成长的迷雾中找到方向;是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见证他们从“看见世界”到“相信自己”的蜕变。那些在作文本上写下的鼓励,在课堂里分享的诗句,在深夜反复斟酌的批注,终将化作微光,照亮他们认识世界的路。而这,正是我们的荣光所在。当学生用文字拥抱生活,当他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勇气与方向,我们便完成了最神圣的传承。

八年级数学组教师郭卿.jpg

八年级数学组教师郭卿

知行清泉:流淌在生活缝隙里的教育

  教育不应是空中楼阁,而应扎根日常,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汲取成长的养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如明灯照亮我的教育成长之路。

  去年秋季开学时,我在班上设立了“生活实践角”,开展“家庭开支小管家”活动。起初孩子们不以为然,甚至抱怨记账太麻烦。然而一周后,他们有了悄然变化:有的孩子发现父母每日买菜仅花三十多元,远不够买一个玩具盲盒;有的孩子意识到买几本动漫书的价格竟能交一个月的水电费。于是,他们开始主动看价签、节约水电,家长也惊喜于孩子的变化。此外,我还开启了“校园问题侦探”任务,鼓励大家发现校园设施损坏、同学矛盾等情况,引导他们思考解决办法,锻炼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生活故事会”,让学生分享祖辈故事、旅行见闻……这些微小的行动,也悄然种下感恩、责任与担当的种子。

  当教育融入柴米油盐、校园点滴与四季流转,它便不再是空洞说教和刻意灌输,而是滋养生命的清泉。那些在菜市场计算折扣的声音,在地铁里统计客流的身影,在家庭中规划开支的思考,终将汇聚成照亮人生的智慧之光。如果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明责任、知包容、勇担当,真正成为懂感恩、会生活、爱奉献的人——这,便是教育最温暖的回响。


版权所有@郑州中学 技术支持:兴弘海科技

备案信息: 豫ICP备05014585号-1

地址:郑州高新区樱花街2号

邮编:450001

校长邮箱:zzmiddleschool@163.com

电话总机:0371-67980684 63262303

招生办:0371-56526569 56526570

初中部:0371-67980802

高中部:0371-56526580

国际部:0371-56526559

党政办:0371-56526552